入口处巧妙的结合了窑洞的元素,
时刻提醒着每个人,
走得再远,
不能忘记从哪里出发?
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诞生于1941年,
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
大地做教室,膝盖是课桌,
他们从延安窑洞出发,
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
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
建校80余年来,
这里先后培养了400多位大使、
2000多位参赞,
“世界上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
就有北外人的身影”,
这里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推动着新中国外语教育的不断发展,
也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光辉进程。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
我们就到哪里”
走进校史馆,
一组曲面青铜雕塑就在眼前,
它展现了学校从延安一路追随党中央,
辗转华北再到北京的历程。
墙面上是
有着70多年历史的革命歌曲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歌。
序厅融入了既要仰望天空,
又要脚踏实地的理念。
展览分为:
生于民族救亡的烽火、
成于新中国创业的磨砺、
兴于改革开放的春天、
盛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四大部分。
走入展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门
等比例复原的模型,
校门两边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八个大字,
仿佛一下子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
抗大的校训一直沿用至2011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70周年校庆时,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亲笔信表示祝贺,
期望北外“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担当,
博学笃行,兼容并蓄,
不断创新,
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和友谊作出更大贡献”。
从此,
“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成为校训。
展馆中展出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创办发展外语高等教育中的批示指示,
件件彰显党的初心使命,
生动凸显北外为党而生,
全面贯彻落实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
各项决策部署的工作实践。
1941年,
在抗日战争的纷飞战火中,
党中央成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俄文队,
开启了党领导
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先河,
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
1949年10月1日,
全校师生一千余人
参加开国大典,
毛主席见到师生队伍时,
高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万岁!”
1949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
英文部三年级男生几乎全部获准,
光荣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外交事业的需要,
北京外国语大学
从最初教授俄语、英语,
发展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
如今,
学校已经开设了101种外国语言,
包含了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
这里有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等
留学海外、学贯中西的大师,
也有大卫·柯鲁克、伊莎白·柯鲁克、
帕特、李莎、马海德等国际友人,
“百岁教书匠”陈琳教授耄耋之年
担任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作为新中国英语教育的拓荒人,
伊莎白教授和丈夫柯鲁克教授
参与编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第一套英语教材,
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交和英语人才。
伊莎白教授荣获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亲自颁发的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从延河之滨的硝烟里
到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
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
到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代又一代北外人
完成了一项又一项
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山川异域 ,心向祖国
校史馆内的这面旗帜激励了很多人,
1999年,
当南斯拉夫局势剑拔弩张、
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之时,
北京外国语大学塞尔维亚语专业
1971级校友、新华社记者邵云环,
1986级校友、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
主动请缨,
奔赴报道第一线,
壮烈牺牲。
2004级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班学生
于留学期间
在被炸的使馆废墟中
找到了这面五星红旗,
并带回了祖国,捐赠给母校。
如今,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子们
仍然奋斗在祖国各条战线,
遍布于世界各地,
他们为中国人民
和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架起了
一道道跨越国界的桥梁。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也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与系列前身红色旧址所在地
开展深度合作共建,
深入挖掘红色育人资源,
开展以校史馆革命文物为主题的
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
利用学校多语种优势,
面向校内外在华留学生
开展多语种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讲解,
阐释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外语教育办学成就与自信底蕴。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这条“路”已接待游览参观约100万人次!
2、“红色经典”元宇宙之旅、AI换脸可参演、“气味电影”……这个爱教基地实力出圈
3、被誉为“最红学校”!来自西柏坡,坐落于海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