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天唠唠明朝那阵儿的 “倭寇之乱”。这事儿可太有名了,一提起来,好多人脑袋里就浮现出一群日本海盗在咱沿海烧杀抢掠的画面。但这里头啊,可藏着不少大家不知道的事儿,今天咱就深挖深挖。
说起 “倭寇”,咱先得搞清楚,一开始,还真就是指日本海盗。元末明初那时候,日本正乱着呢,南北朝打来打去,一堆失败的武士、浪人,还有些破产的商人、无业游民啥的,凑一块儿,组成海盗团伙,开始在朝鲜、咱中国沿海搞事儿。他们乘着小船,跟蝗虫似的,抢了就跑,沿海百姓可被折腾惨了。朱元璋那时候,对这些倭寇头疼得不行,还写诗骂日本国王呢,说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可到了明朝中期,情况就变了。这时候的 “倭寇”,成分复杂得很,可不全是日本人了。有个说法叫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啥意思呢?就是说,真正的日本海盗,也就占三成,剩下那七成啊,都是跟着掺和的,而且好多都是咱中国人。这就奇怪了,咱中国人咋还成 “倭寇” 了呢?这就得提到明朝那要命的海禁政策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搞了个 “片板不许下海” 的规定。《大明律》里写得清清楚楚,谁要是敢私自造大船,带着违禁品下海做买卖,跟海盗勾结啥的,那可都是重罪,脑袋得搬家,全家还得被充军。为啥要这么干呢?一方面,沿海有些地方之前支持过朱元璋的对头,像方国珍、张士诚他们,老朱不放心;另一方面,也是想防着倭寇。刚开始,这海禁还真有点用,倭寇闹得没那么凶了。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咱沿海那地方,地不咋肥沃,好多人祖祖辈辈靠海吃饭,打渔、做买卖啥的。这下不让下海了,老百姓咋活呀?没办法,为了生计,有些人就偷偷摸摸干起了走私。你想啊,大海茫茫,官府哪能全看住啊。这些走私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些有势力的集团。像汪直,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本来是安徽歙县的,一开始倒腾私盐,后来又跑去广东造了双桅大船,干起了走私违禁品的买卖,在日本、中国东南沿海,还有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那一片来回跑,生意做得可大了。
汪直他们这伙人,为了能顺利走私,就想办法跟日本的一些势力勾结。你看,日本那时候也眼馋跟咱中国的贸易,可明朝政府不让正常通商啊。日本的商船没手续,来了就被赶回去。这些商船有的就不回去,和沿海的走私团伙凑一块儿,占个岛,继续干非法勾当。汪直他们势力越来越大,新下海搞走私的,都得打着他的旗号,才能在海上混。
这时候,明朝政府一看,这还得了,海禁都成这样了,赶紧加强管制。可这么一来,矛盾就更激化了。那些靠海吃饭的老百姓,本来就没别的活路,现在走私也越来越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和日本海盗一起,干起了打家劫舍的事儿,真就成了 “倭寇”。
嘉靖年间,这 “倭乱” 闹得最凶。你说这时候的 “倭寇”,到底算是哪国人呢?好多其实都是咱中国沿海的穷苦老百姓啊,被生活逼得没办法,走上了这条歪路。像南京御史屠仲律就说过,“海贼称乱,起于负海奸民通番互市…… 流人十之二,宁(波)、绍(兴)人十之五,漳(州)、泉(州)、福(州)人十之九,虽既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你看,这就说明,当时的 “倭寇” 里,咱中国人占了大头。
再说说汪直。他后来势力大到啥程度呢?都能在日本有自己的地盘了,还被日本人称为 “五峰船主”。他也想过和明朝政府谈,希望能开放海禁,让海上贸易合法化,大家都能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他还主动跟政府示好,说愿意帮忙剿灭其他海盗。结果呢,明朝政府表面上和他谈,实际上把他给骗了,给抓起来关了两年多,最后还是给杀了。汪直一死,他手下那些人没了主心骨,更乱套了,“倭乱” 也更严重了。
所以啊,明朝的 “倭寇之乱”,真不是简单的日本海盗来捣乱。这里面有日本国内局势的原因,有明朝海禁政策的问题,还有沿海老百姓生活所迫的无奈。咱不能光看表面,得深入了解,才能知道这事儿的真相。下次再有人说起 “倭寇之乱”,你就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大家对这事儿有啥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说说,咱一起唠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